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购买公寓并非为了居住,而是为了安放已故家人的骨灰。这类住宅被称为“骨灰房”。有人认为,与这样的邻居共处“晦气又可怕”;也有人调侃道:“说实话,我宁愿和死人做邻居,也不想和吵闹的人做邻居。”
这令我思考,骨灰房是如何在当代中国成为墓地的替代选择的?这不仅关乎城市的空间,更关乎土地、死亡、传统、经济与政策在当代中国城市语境中的交织(UN-Habitat 2020)。
骨灰房这一现象横跨殡葬、房地产与政府管理三个领域。市场层面上,殡葬从业者提供遗体整容与纪念仪式服务,房地产开发商则管理那些被改作储灰用途的住宅空间,政府部门负责殡葬政策与合规监管。由于这一现象此前几乎无人研究,我对小红书(Red Note)上八篇相关帖子下的2537条评论进行了主题分析,以了解公众舆论,并与三位来自上述领域的受访者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以理解从他们的角度在实践中对骨灰房看法。
通过这些方法,我将骨灰房的研究分为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一是国家主导的殡葬政策如何重塑墓地与空间治理;二是儒家与民间信仰在现代城市中的道德与仪式性再适应;三是城市化与房地产逻辑如何改变邻里关系与死亡的社会意义。

香港的高密度住宅楼群,类似于中国大陆部分被非正式改作骨灰存放空间的城市住宅。
一、历史背景与政策改革的动因
自20世纪50年代起,新中国通过省市两级法规持续推行“火化取代土葬”的节地政策。目前在城市地区,火化已为强制性做法。若家庭想领取遗产、养老金或丧葬补贴,必须出示火化证明(Zhu et al. 2004)。
以《浙江省殡葬管理条例》为例,该地方法规依照国家《殡葬管理条例》制定,要求骨灰必须安置于合法公墓、持证经营的商业墓园或生态葬地中。家族墓与私设墓地被明令禁止。这种政策将“生态葬”纳入土地治理体系,体现了国家在死亡领域的世俗化与道德治理(浙江省人民政府 1998)。
一位民政部门受访官员告诉我: “在政策发布前,民政部网站会征集公众意见。” 然而,尽管政府明确规定了骨灰安置的合法场所,却未能满足人们在情感层面的哀悼需求。对许多具有儒家孝道观念的人来说,祭祖不仅是仪式,更是道德义务。
同时,墓地价格过高也使许多人望而却步。墓地使用权仅为20年,到期需按原价1%的比例续费;而住宅产权通常为70年。这一差距使得住宅公寓成为更具吸引力的储存骨灰的场所(Gao 202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1997)。
然而,将住宅改为骨灰存放空间在政策上处于灰色地带。民政官员坦言:“这违背了住宅的居住功能与公共规范。” 但实际上,国家在低价且具有情感意义的殡葬基础设施上投资不足。骨灰房正是在公共系统缺位下的一种让人们在“效率优先”的体制中维系亲情与记忆的方式。
二、信仰与仪式的转变
在传统中国观念中,死者的灵魂并不会消失。一个人死后取决于其后人如何纪念与祭祀可能成为鬼、神或祖先,这若其灵得到供奉,时间久了甚至能升格为“护家之神”。
但在土地昂贵、墓地有限的现代城市,这些灵魂栖身何处?对许多人而言,这个答案是骨灰房。公寓被改造成祭祀空间来安放灵魂。一些家庭在其中布置蜡烛、红灯与按辈分排列的骨灰坛,仿佛缩微的家族祠堂。
自20世纪中期毛泽东的“破除迷信”运动以来,祖先崇拜、风水与坟祭被视为封建残余。进入习近平时代后,部分传统得到“文化遗产”名义下的选择性复兴,尤其是儒释道元素。这种“文化化的宗教宽容”反映出东亚国家普遍的现代化策略——国家压制“反科学”信仰的同时,又利用传统文化建构民族认同(Cohen 2020)。
一位殡葬从业者说:“这种事大家都偷偷干。”
这种隐秘不仅为了避开监管,也为了避免社会冲突。死亡仍是家庭空间中的文化禁忌。然而,信仰并未消失。调查显示,虽然仅约10%的中国成年人自认为有宗教信仰,但47%相信风水,超过75%的人会在清明节前往墓地扫墓、祭祖(Hackett et al. 2023;Roylance et al. 2017)。人们在网络上写道:“我倒希望死后能变成鬼,陪在爱的人身边。”
在骨灰房中,死亡变得亲近而持久。这种亲近既带来安慰,也引发不安。当阴界的“阴气”侵入阳间的生活空间,建筑被封闭、光线昏暗,模仿墓穴的风水格局时,评论常写道:“窗户都封死了,没有流通的气,灵魂怎么离开?”
有些人担心“阴气污染”,说“住同一栋楼也会被影响”;另一些人反驳:“人比鬼更可怕。”这种矛盾反映了在高度城市化与空间压缩下,人们对“死者安置”的情感与伦理困境。
三、城市化与房地产:邻近的瓦解
在当代中国,房地产是人们最重要也最值得信赖的资产。约70%的家庭财富集中在住宅物业中(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 2020)。房产象征着安全、归属与家庭。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依赖土地出让金维持财政,因此房价水涨船高。结果,大量住房被当作金融工具而非居住空间,空置率随之上升(Xiong 2023)。在这种背景下,骨灰房进入视野。对开发商而言,卖给储灰买家虽非理想选择,但总比房屋空置好。一位地产从业者在访谈中说:“卖不出去当骨灰房卖,总比卖不掉强。”
这种对现实的妥协背后,是一种社会信任的坍塌。人们信任房地产,却不再信任彼此。买家担心骗局,卖家倚赖中介却缺乏对买家的透明度。墓地价格高昂、期限有限,而住宅具备更长久的产权与自主性。
正如项飙(2021)所言,“邻里的消失”是城市化下共同体关系的瓦解。人们宁可与陌生人、甚至与“死者”比邻。评论区常写道:“住了五年,连邻居的脸都没见过。”“中介早就知道,只是不说,怕砸自己饭碗。”
骨灰房因此并非因社会认同而存在,而是因社会冷漠而被默许。受访者强调,公寓相较墓地更“永久”、更“值钱”。这种逻辑在网络舆论中也体现为成本计算与投资策略:“宁愿有鬼邻居,也不要吵邻居。”这些实践构成一种非正式的社会契约——在制度缺位的空间里,情感、信任与家庭意图成为新的治理机制。
然而,信任仍在流失。开发商隐瞒房屋“前任死亡”或出售“凶宅”的案例屡见不鲜。城市居民彼此陌生,在同一栋楼中共处,却各自为界。房地产的经济价值越高,邻里之间的社会价值越低。
结论:
骨灰房并非城市治理的漏洞,而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传统与规则、私人哀悼与公共空间、精神需求与城市现实之间的冲突。
首先,它揭示了政策层面的灰色地带:在殡葬、土地与住宅之间存在监管真空。
其次,它体现了仪式的变形:传统的祖先崇拜被转化为私人住宅中的日常仪式,模糊了“生者之家”与“亡者之家”的界限。
最后,它反映了空间关系的重组:城市居民对邻近关系的淡漠,使“与骨灰为邻”成为可能甚至合理。
在这些空间中,关怀、记忆与共存不再围绕“活人”,而围绕“死者”重构。骨灰房因此不仅是一种丧葬空间,更是文化转型的标志。它以静默的方式,将过去携入不确定的城市未来。
致谢
特别感谢恩师王鈞瑜(Jo Ann Wang)、我的编辑Rushikesh Gawade,以及所有在这篇博客创作过程中支持我的人
This post was curated by Contributing Editor Rushikesh Gawade and reviewed by Prerna Srigyan
参考文献:
Cohen, Erik. 2020. “Spirit mediumship and the state in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51, no. 1-2: 72-94.
Gao, Shijia. 2024. “我的‘邻居’不是活人” [“My ‘Neighbor’ Is Not Alive”]. Legal Daily (法治日报), April 3, 2024. http://epaper.legaldaily.com.cn/fzrb/content/20240403/Articel04002GN.htm.
Hackett, Conrad, Gar Meng Leong, and Achsah Callahan. 2023. Measuring Religion in China (测量中国的宗教). Washington, DC: Pew Research Center. Published August 30, 2023. https://www.pewresearch.org.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1997. Funeral and Interment Management Regulations (殡葬管理条例). Issued July 21, 1997. http://www.gov.cn/ziliao/flfg/2005-08/06/content_20895.htm.
People’s Bank of China Department of Survey and Statistics. 2020. 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 [Survey on Assets and Liabilities of Urban Households in China, 2019].
Roylance, Tyler, Annie Boyajian, Bochen Han, and Cathy Zhang. 2017. The Battle for China’s Spirit: Religious Revival, Repression, and Resistance under Xi Jinping (中国灵魂争夺战). Washington, DC: Freedom House. https://freedomhouse.org/report/china-religious-freedom/2017/battle-chinas-spirit
UN-Habitat. 2020. World Cities Report 2020: The Value of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Nairobi: UN-Habitat.
Wang, Cheng, Shuang Zhang, and Song Jiang. 2024. “Where Were Bodies Buried? The Complex Transformation of Beijing’s Mortuary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1912–1949.” Journal of Urban History 50 (6): 1297–1316. https://doi-org.ccl.idm.oclc.org/10.1177/00961442221140915
Zhu, Jinlong, and Manlin Wu. 2004. “Funeral Economics”. Beijing: China Society Press. (Funeral Studies Series, vol. 1).
Zhejiang Provincial People’s Government (浙江省人民政府). 1998. Zhejiang Province Funeral and Interment Management Regulations (浙江省殡葬管理条例). Accessed April 28, 2025. https://www.zj.gov.cn/zjservice/item/detail/lawtext.do?outLawId=64187683-69ac-487f-8211-7d0d58014ada
Xiang, Biao. 2021. “The Nearby: A Scope of Seeing.”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8 (2): 147–165. https://doi.org/10.1386/jcca_00042_1
Xiong, Wei. 2023. “Derisking Real Estate in China’s Hybrid Economy.” NBER Working Paper No. 31118. Cambridge, MA: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https://doi.org/10.3386/w31118